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意识
2728
2020-12-25

在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探索中,实践教学日益成为一个重要场域。思政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165。实践既是对理论认识的验证,更蕴含着情感和理想信念的深化。实践教学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实践何以是“教学”而不是“活动”?诚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中,决不能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相比社会实践活动,其显著特点在于它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在教学目标、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内容上看,它是思政课教学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是思政课多样化探索的一个维度。实践教学必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下,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

思政课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在于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使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升和价值引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是造成思政课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问题导向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意识是切实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看,要提升他们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把理论和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这个结合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可以说,找准问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获得实效的先决条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设计并回答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互动、参与和体验,使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要相切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要,才能激发他们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并不断发挥创造性,提升获得感,进而在知识、情感、信仰和行动上完成教学目标。

从课程的角度看,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要求“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实践教学也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不能成为流程式的参观,把实践教学变成实践活动,甚至成为变相旅游,淡化思政课理论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属性。实践教学必须坚持从切合教学主旨和学生需求的问题出发,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着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答案,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学习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结论。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发挥实践教学对传统教学体系封闭状态的超越作用,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提出既引发学生思考,又符合教学目标的具体问题,这样的“问题”方能凸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属性。以问题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实践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基本问题。

 (一)用问题推动实践教学的“教材”向教学体系转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有“教材”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遵循。“现场”就是实践教学的“教材”,包括开展实践教学的遗址、场馆、工厂、农村、社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同课堂教学一样,实践教学的“教材”也需要向教学体系转化,即“教材”如何为教师所用,把静态呈现的情、景、物等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问题”正是将“现场”作为“教材”的切入点,需要用有效的问题来推进实践教学的“教材”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教学中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热点,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理论实践与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和思想困惑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2]。一般说来,“讲故事”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调动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问题使“现场”说话,因地、因时制宜,共同构建育人情境,使蕴含其中的“故事”以可感知、可传递的方式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打通学生从情感共鸣到理性认知的路径。

(二)以问题为核心激活实践现场的教育资源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激活“教材”中的育人资源,精心构建育人情境,为学生提供以“走”“访”“讲”“唱”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套餐”。

“走”是情境塑造,身临其境。“走”最忌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117。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激活“现场”承载的育人资源,首先取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各类革命遗址开展现场教学,可以围绕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联结设计问题,从复原服装、配饰、组织形式等各种符号入手,将学生“代入”历史的“情境”而不只是“场景”中,让育人资源变得立体、鲜活,提高可感知程度。学生带着问题置身“情境”中,接收历史和现实的多维度信息,激发内心情感,进而再由教师启发理性思考,从而深化育人效果。

“访”是采风调研,情理交融。学生认同思政课讲授的理论,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造访不同的群体。例如,访革命老人和红军后代,搜集整理红色传说,积累鲜活感人的一手资料;访基层干部,调查了解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的经验成就;访普通群众,调研不同时代产生的革命精神在当下的传承、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等。通过深入走访,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

“讲”是主体翻转,多维解读。“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2]“讲”要围绕问题确定教学主题和讲授内容,通过先期“师生同研”集体备课,实现教学主体向学生“翻转”,进行多维解读。一次实践教学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点位,教师应以授课主题为线索,进行系统的总体教学设计,坚持“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拼盘”的形式划分研究小组,将某些专题交给学生讲,丰富“讲”的形式;再由教师或实践地专家、场馆讲解员进行点评,使“讲”的内容始终围绕问题,深化“讲”的效果。

“唱”是经典萦绕,歌以咏志。音乐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始终重视用革命歌曲动员教育群众。教育家张伯苓也曾在制定南开校歌时指出,在庆典仪式中合唱校歌可以陶铸“南开真精神”。实践教学的“唱”,可以学唱经典歌曲,如在兴国学唱《苏区干部好作风》,在沂蒙学唱《沂蒙山小调》等,与历史情境的“代入”结合,深化“唱”的仪式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耳熟能详的流行旋律结合实践教学的主题重新填词,更便于传唱。如南开大学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改编“井冈山版”《成都》、“苏区版”《纸短情长》等。歌词改编就是围绕问题来深化教学目标和呈现教学效果的过程,同时也为实践教学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三)围绕问题推进实践教学的成果转化

围绕问题深化实践教学成果,需要通过两次转化,及时准确将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

第一次转化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要把握“快”和“准”。就是说要做好及时的总结,把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层面的收获以多种形式及时固化下来。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成果的关键。围绕“问题”的研究和拓展,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查缺补漏,对于知识的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填补,对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情感及时进行升华,帮助学生将实践教学成果固化、内化。

第二次转化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之后,要把握“广”和“活”。就是说要反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这是更重要的转化,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显性的转化,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实践教学成果,或由学生骨干担任助教参与指导“大授小讨”;或组织宣讲小组,利用好党团组织的“三会一课”。更有价值是“溶盐”式的隐性转化,比如制作主题鲜明、短小精致的微视频、H5等,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传统,丰富转化形式。如南开大学发扬师生同台表演话剧的传统,由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编演以方志敏事迹改编的话剧《可爱的中国》,并重新填词《知否知否》《起风了》等通俗歌曲,惠及更广泛的学生。

三、准确把握教师角色定位是问题意识转化为教学实效的关键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尤其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深度参与,实践就不能成为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思考的问题是,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这是“问题意识”转化为教学实效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4]149-150。这种主导性作用要通过对象即学生的主体性来发挥,就要构建能够互动合作的“师生共同体”,使师生能够协同共进,将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起来。实践教学尤其要注重共同体的构建,使教师在与学生经常的互动中成为共同体的核心,甚至是精神领袖,实现情理交融,促成“亲师信道”。教师要在学生活跃的场域中发挥全方位的主导作用,通过指导理论社团、实践小组等方式融入学生生活,善于运用B站、微博、知乎、抖音等平台,了解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情况和思想困惑,提高师生“对话”能力,从而打通彼此的情感和思想,构建基于共同价值的师生共同体。通过课堂内外的多维度交流准确把握学生脉搏,教师才能够坚持问题导向,将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使教学能够准确“滴灌”,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不能满足于做“导游”,而是要做好一个“导演”。“导演”就是实践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形象表述。作为导演,教师对“剧本”和“演员”都要有准确的把握。“剧本”是在问题导向下开展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演员”则是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教师做“导演”,要选好问题,写好“剧本”,了解“演员”,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指导“演员”演好“剧本”,“导演”首先要心中有“全豹”,对实践教学的“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心中有数。教师要把握好主导的形式和程度,充分“留白”,把空间构建出来,把时间预留下来。通过这些“留白”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学生做“演员”,也要在给定“剧本”的情况下加以个人的自由发挥。师生共同“演好”实践教学这出“戏剧”,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独特的育人功能。




编辑:宣传部
审核:宣传部